90后女生,29岁成为C9副教授,连发顶刊,才华与颜值并存,入选“未来女科学家”

4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同时走上颁奖舞台的还有第八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10位获奖者们。本届“未来女科学家”基本由“90后”组成,是新一代科学新星的代表。

其中,一位年轻的C9大学副教授格外引人注目,她已有多篇一作论文发于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刊,既是优秀青年科研者,也是本科生优秀导师。她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智能传感器专项子课题等项目。她就是本期蔚青新锐人物——王悦存。

01 勇敢入“坑”的“材子佳人”

王悦存,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导,是一位“90后”青年教师。自学生时期就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本科阶段,王悦存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连年获得“优秀学生”,还曾获Excellent
Post Awarding金奖,是西工大“优秀毕业生”。

2013年本科毕业后被保送至西安交通大学攻读直博,期间曾获得CSC公派博士生资格,去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模式下完成博士学业。博士毕业后,王悦存选择留在西交大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谈及科研路的起点,高中时期,王悦存就对高分子化学材料感兴趣。她笑谈,“学理工的人常常调侃“生化环材”是‘四大天坑’。但我觉得,不同专业都有各自的特点,满足社会发展,才是每个专业最大的存在价值。”

勇敢入“坑”后,王悦存逐渐与材料科学相熟、相知,也在逐步学习过程中确定了聚焦的方向。她也极大地认可自己事业的价值:“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而半导体材料是整个电子工业的支柱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器件的小型化发展,要求半导体‘身兼多职’,既作为功能材料又作为承力的结构材料,而小尺度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宏观材料有很大差异,无法通过直接外推得到,需要进行系统化研究。”

如同大多理工专业的青年科研者一样,王悦存要长期在实验室中磨炼自身,春夏秋冬,栉风沐雨。说不辛苦是假的,“选择从事科研是我遵从了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虽然非常辛苦,但当在实验室观察到一个新现象,解决了一个新问题或是提出了一个自己的新理论,所获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可比拟的。”比起辛苦,王悦存更沉浸于每一次的科研“小确幸”。

在科研之路上,王悦存大胆承认自己的“野心”,在她看来,做科研需要思考某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背后的机制又是什么,“要有洞察事物背后本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近年来,她致力于半导体产业支柱材料—硅和芯片、微/纳机电系统等相关材料的变形与损伤起源及防护等研究,在Science、Nature Mater.、Nature Commun.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部分研究工作被Science、Nature
Mater.专题报道。她还授权/申请发明专利11项,一项专利实现成果转化。同时,她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智能传感器专项子课题等。

王悦存从踏上科研路起,就毫不保留地展露出对研究的热爱,并且倾注心力。“材子佳人”,这个自学生时期起就被学院同辈传响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

02 喜悦存在于专注之中

读博期间,王悦存也将“国奖”揽入囊中,8年前的受访镜头中,去往实验室路上,小巧玲珑的身影迈着的步子却是有力而坚定的。和步伐一样有力的还有王悦存的声音,拥有着甜美的“娃娃脸”,讲话时却是沉稳有磁性的嗓音。

接受采访时,王悦存用自己的名字介绍自己:我的喜悦存在于各种专注之中。作为工科女生,她坦言,科研生活中常会有同侪压力,但她清醒地明白,这种压力总会相伴,陷入“比较”的深渊中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上,“不去比较科研成果的多少,自己是否学到东西、是否充实,是自己的评判标准。”讲这句话时,王悦存带着稍显倔强的语气,眼神里是不同于温柔外表的坚定。

专注地走在自己的科研路上。似乎,自那时起,王悦存就是个“理想主义”的科研者。在实验室的每一天,无论是从前人的文献中读到了一点点想法,或是自己的实验有了一点点进度,尽管可能花了一整天时间,她也异常满足,沉迷于揭秘科研地图的喜悦之中。

在科研上有自己独到想法、也极度投入。而走出实验室后,她也有自己的“劳逸结合”法则:“做科研的时候专注科研,玩儿的时候专心玩儿”。由此,摄影、骑行、爬山、羽毛球等统统成了她的放松“秘籍”。“科研是做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身体是最重要的,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做科研。”

被问及如何兼顾?她回答自己的妙招是:在有限时间里做更多事。同辈眼里王悦存是健谈、坦诚的人,不少师弟师妹向其“取经”,她会一边谦逊,一边“倾囊相助”,每谈论一个问题,她都会将自己思考到的相关内容一连串分享出来。周围人总能感受到来自她身上的“能量感”。

王悦存看似一路“顺风顺水”得科研生活,也曾给过她不小的“教训”。谈起“青椒”第一大话题——论文发表,王悦存讲述,也曾经历过“改稿4次、经手5位审稿人、审稿人之一失联2个月、远在国外将自己‘关小黑屋’一个月不断修改稿件、写邮件”一系列“抓马”的遭遇。所幸历经耗时颇久的波折,相关成果最终被接收。

对于科研途中的挑战,除了导师与同伴的鼓励和帮助,王悦存还有自己的“过关斩将”之道。“一定要对自己所做的工作充满信心,在面对别人的反对意见,一定要有强大的心理准备,不能将就。”无数个艰辛、曲折的过程,王悦存都是怀着坚韧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尽管王悦存总是以自信的状态在科研路上“冲锋”,但谈到成就,她会立马收起锋芒:“我们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了一步小小的突破,厚积薄发是在科研道路上团队一起坚持的必然结果。”

足够投入,也松弛有度;足够自信,也谦逊诚恳。王悦存身上,有着青年科研者一种“外柔内刚”的别样风采。

03 从实验室、教室到领奖台

2018年王悦存博士毕业留校后,除了继续科研事业,还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承担本科生专业课材料性能课程等教学任务。

早在她自己读书时,便对师生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学生和导师,服从但不盲目,自己独特新颖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学术前沿领域随着时间流转,总是日新月异。作为“过来人”,王悦存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教授前人的知识,学生在科技时代的飞速变化前就会失去勇立潮头的竞争力。“不能只埋头科研不面向学生,更不能只教课不做科研。”教学与科研,在她看来,相辅相成,这两部分要在她自己的工作中齐头并进。

实验室里,她是专注投入的科研者。进入教室,她就会成为和学生打成一片的“王老师”,这位看上去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王老师,既能在毕业欢送会上播放“秘密”收集的照片、策划准备惊喜蛋糕,赚足学生们“回忆杀”的眼泪;也能在开学典礼上作为“班主任代表”,跟新生分享“避开大道理”的入学指南。

王悦存坦言,自己还是学生时便备受前辈们“西迁精神”的感染。西迁老教授们为西部乃至国家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自己求学路上的导师们也在自己迷茫、徘徊时给予了许多鼓励和信心。故而,她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引路人”的一份子。“不管什么时代,‘从学生出发’都应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

王悦存所在教师团队获得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及西安交大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荣誉称号,所授的《材料性能》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她个人也获得2023年度材料学院“优秀本科生导师”称号。

如今的王悦存,除了是西交大的副教授、博导,还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研发中心副主任。除了科研与教学,王悦存在学术兼职方面也发光发热,担任着全国材料与器件科学家智库电子与光电子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分析与表征分会委员、副秘书长。

就如当初勇敢入“坑”一样,王悦存在事业的每一部分都敢于并且争取成为“中心”和“焦点”。从“参与”到“领导”,王悦存一步一脚印,积累实力,也传递能量,从实验室、教室,走上了领奖台。

让更多女科学家“被看见”,消除女性科技工作者中“高位缺席”和“性别刻板印象”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设立的初衷。2005年设立之初,中国的女科技工作者仅有13%,到2023年,女科技工作者占比已有45.8%。

2014年,首次开设并表彰“未来女科学家计划”,致力于发现和培养处在博士或博士后研究阶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女性科技工作者。2022年,该计划的评选人数由5位增至10位,进一步支持科研储备人才的发展。

像王悦存一样的青年女性科研者有很多,她们的科研实力和作为科研者的魅力在被越来越多的看到,她们也如同星辰,相互照耀,彼此默契地一同闪光。未来,也有更多像王悦存一样脚踏实地、勇敢、坚韧、自信的青年科研者会在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大显身手。

而王悦存,正继续散发着坚定的光芒。她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作为青年教师,她致力于如前辈们一样培养出更多人才;作为青年科研者,她将会让领域里更多空地变沃土,而她的开垦足迹也将会给更多后来者力量。喜悦,存在于未来。

声明

蔚青学者注明稿件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系转载,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欢迎作者与我们来函联系。稿件来源标注为“蔚青学者”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归蔚青学者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者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者以其他方式的复制发表,已经获得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需注明稿件来源:蔚青学者。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